(续上)
诸葛氏除却制作 “鼠须鸡距”,亦制 “鼠须散卓”。《端明集》卷三四《文房四说》曰:“笔用毫为难,近宣州诸葛高造鼠须散卓及长心笔绝佳。” 柳公权或用 “鼠须散卓”。
图片
宋代以降对散卓笔之误解,焦点在 “笔心” 有无,所论之对象为张友正所用之笔。邵博《邵氏闻见后录》卷二八载:“予从王正夫父子,得张义祖所用无心毫,虽锋长二寸许,他人不能用,亦曰右军遗法也。” 张义祖即张友正,其所用 “无心毫” 乃散卓。黄庭坚《书侍其瑛笔》云:“南阳张义祖,喜用郎奇枣心散卓,能作痩劲字,他人所系笔多不可意。…… 笔无心而可书小楷,此亦难工,要是心得妙处耳。”
图片
“枣心散卓” 即无心散卓形似枣核者。邵博以张友正之 “无心散卓” 为 “右军遗法”。揆之以理,宋代张友正所用之笔乃无心散卓,虚锋软毫,必非右军所用者。然谓右军用无心散卓笔之说不乏拥趸者。宋董逌《广川书跋》卷七《张友正草字》对张友正之书事详载:
图片
张友正所书,自云得汉人心法。其用笔过为锋长而力弱,殆不可持故。使笔常动摇,势若宛转,世人故自不能用。今考其书,别构一体,自得成就,虽神明潜发,不逮古人,然自然处正自过人也。今人不知古人用笔,或妄诋者,不知书者也。皇象曰:“欲见草书漫漫落落,宜得精豪耎(而兖切,柔皮)笔委曲宛转不叛散者;纸当得滑密不沾污者;墨又须多胶绀黝者;如逸豫之余,手调适而心欢娱,正可以小展。”观此便知友正用笔盖有所本。
图片
所谓汉人 “心法”,当指 “笔心”。张友正所用之笔 “无心”,则此 “心法” 乃虚指,亦指 “人心”,此乃宋人以自身经验反观前人之结果。
总之,依柳公权之自述,结合相关文献之辨正,大致可定,柳公权所处之晚唐时代,因新淦散卓之出现,致毛笔制作工艺有改良之版。柳公权立于时代之高度,对毛笔提出 “所要优柔。出锋须长,择毫须细。管不在大,副切须齐” 之新求,此正为散卓法之特点。后人因不明唐代笔制,遂附会诸多传说。
图片
所谓宣州诸葛氏 “自右军以来世其业,其笔制散卓也” 之说,甚为可疑。柳公权不能用右军笔,透露散卓法相较缠纸法之历史演进。散卓法之核心在于通过 “顿心著副” 达成 “笔心” 圆正之总体要求,其中暗含 “心正则笔正” 之深刻义理。存世《柳公权玄秘塔碑三井增补本宋拓》、《柳公权冯宿碑故宫宋拓》、《柳公权沂州普照寺兴造记集柳碑》正是人心与笔心皆正的产物,这也是讲求道德的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观。
图片
五从“制笔”在“心”到“用笔”在“心”
前文提及,散卓笔之关键首要在于 “笔心” 的制作,以此与缠纸法相区分。《笔史》引用《南部新书》道:“《笔偈》云:'圆如锥,捺如凿。只得入,不得却。’言缚笔要紧,一毛岀即不堪用。” 此乃着重强调笔心要 “缚紧”,不可有倒毛。倒毛于笔锋而言具有致命之杀伤力。黄庭坚《笔说》云:“宣州诸葛家捻心法如此,唯倒毫净,便是其妙处,盖倒毫一株便能破笔锋尔。” 笔心除需 “紧” 之外,还务必 “正”。
图片
李阳冰《笔法诀》云:“夫笔,大小硬软长短,或纸绢心散卓等,即各从人所好。…… 入墨之时,则毫副诸毛,勿令斜曲。” 耿湋《咏宣州笔》云:“影端缘守直,心劲懒(赖)藏锋。” 所谓 “影端” 与 “心劲” 实乃互文,其本质乃是强调 “笔心” 之正。此正为柳公权强调 “心正则笔正” 之原本含义。
图片
柳公权所言 “心正则笔正” 最为基础的一层意思是指 “笔心” 要 “正”,此仅为解决问题之第一步。《旧唐书》于 “心正则笔正” 之前有 “用笔在心” 四字,此 “心” 亦指 “笔心”。
传《晋卫夫人笔阵图》:“夫三端之妙,莫先乎用笔。” 用笔之关键在于适应毛笔之特性,充分发挥心、副之作用,使之各得其所。
图片
《唐太宗指意》云:“夫字以神为精魄,神若不和,则字无态度也;以心毫为筋骨,心若不坚,则字无劲健也。以副毛为皮肤,副若不圆,则字无温润也。所资心副相参用,神气冲和为妙。今比重明轻,用指腕不如用锋芒,用锋芒不如用冲和之气自然,手腕轻虚,则锋含沉静。夫心合于气,气合于心。神,心之用也,心必静而已矣。” 用笔在 “心”,此 “心” 既指 “笔心”,亦指 “人心”。人心之 “冲和” 决定了所资 “心副” 之妙用,中间尚有 “指腕” 之环节。
图片
“今比重明轻,用指腕不如用锋芒,用锋芒不如用冲和之气自然”,可见 “锋芒” 乃心、手、笔会归之焦点。“锋芒” 源于笔锋,而笔锋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则取决于 “笔心” 是否圆正。回观古代之笔法理论著作,多围绕 “笔锋” 做文章,如何保证 “锋芒” 之有效,又涉及 “藏锋” 与 “中锋”。
先说 “藏锋”。徐浩《论书》云:“用笔之势,特须藏锋。锋若不藏,字则有病。”而 “藏锋” 之说,既指制笔,亦指用笔。
图片
前引耿湋《咏宣州笔》“影端缘守直,心劲懒(赖)藏锋” 乃指制笔。《墨池编》卷二所载王逸少《书论四篇》:“第一须存筋藏锋,灭迹隐端。用尖笔如落锋势,无毫如尖笔势,意况生举,爽爽若神。” 此处所说是 “用笔”。此外《墨池编》卷三所载《执笔五法》:“须藏锋,须有劲健之状。太急便成浮滑,浮滑则俗矣。”《墨池编》卷二所载颜真卿《笔法十二意》:“乃悟用笔如锥画沙,使其藏锋,画乃沉着。当其用笔,常欲使其透过纸背,此功成之极矣。”
图片
皆就 “用笔” 而言。“藏锋” 之用,误解颇多,“藏头护尾”“灭迹隐端” 尤甚。“藏头护尾” 乃颜柳之法,验之唐以前之书,格格不入。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云:“书法虽贵藏锋,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,须有用笔如太阿剸截之意,盖以劲利取势,以虚和取韵。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、如锥画沙是也。”
唐人及后世盛赞之画沙、印泥、壁坼、屋漏等笔法,实则皆为状 “藏锋” 之妙,因笔锋藏于画中不可见,故难以言表,只能以各种公案启发学者自悟,无疑增添了笔法之神秘性与神圣性。《续书谱》之《用笔》云:“用笔如折钗股,如屋漏痕,如锥画沙,如壁拆,此皆后人之论。折钗股者,欲其屈折圆而有力;屋漏痕者,欲其无起止之迹;锥画沙者,欲其匀而藏锋;壁拆者,欲其无布置之巧。然皆不必若是。笔正则藏锋,笔偃则锋出,一起一倒,一晦一冥,而神奇出焉。”
图片
在 “藏锋” 之基础上,后世又衍生出 “中锋” 之说。《梦溪笔谈》卷一七《书画》:
江南徐铉善小篆,映日视之,画之中心,有一缕浓墨,正当其中。至于屈折处亦当中,无有偏侧处。乃笔锋直下不倒侧,故锋常在画中。此用笔之法也。铉尝自谓:“吾晚年,始得竵匾之法,凡小篆喜瘦而长。”竵匾之法,非老笔不能也。
图片
所谓 “直”,即指与纸面呈垂直状态;而 “侧” 则是指制笔与纸面形成一定角度。用笔的 “直” 和 “侧” 显然与制笔的 “心” 和 “副” 相关,这些最终都要通过执笔来达成。故而,所谓 “执笔”、“用笔” 实乃一体两面,不可分离。
图片
段玉裁《述笔法》引梁巘之语,对 “中锋” 与 “笔心” 的关系进行了精准恰当的阐发:“闻山又尝曰:'如何谓之中锋?此之谓中锋,如此捉笔则笔心不偏,中心透纸,纸上飒飒有声,直画粗者浓墨两分,中如有丝界,笔心为之也。不如此捉笔,则笔尖偏左,以笔颈在右着纸,纸上不能有声,字成之后,左润右枯,笔心不居中为之也。’” 可见,“中锋” 之说契合了 “心正” 所包含的 “中心” 之义,其本质也是由 “笔心” 而成。
(致谢陈志平细致的考据工作!完结)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我们将《柳公权玄秘塔碑三井增补本宋拓》、《柳公权冯宿碑故宫宋拓》、《柳公权沂州普照寺兴造记集柳碑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柳公权玄秘塔碑三井增补本宋拓》、《柳公权冯宿碑故宫宋拓》、《柳公权沂州普照寺兴造记集柳碑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忠琦配资-配资操盘推荐网-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-太原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