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岁这个分水岭在不同领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,在互联网行业,35岁往往意味着高薪资、高压力与高风险,35岁的高失业率正是来源于互联网行业对年轻求职者的青睐。
而在体制内,35岁却恰恰是积累了一定基层经验、开始具备晋升潜力的年龄,只不过这也仅仅限于已经进入体制内的员工,可如果你是准备迈向体制内的“备考者”,35岁则是一个足够尴尬的年龄,足以让多数岗位将你拒之门外。
这也是很多80后就业者所面临的难题——一方面是被私企嫌“老”且“贵”,一边又被体制嫌“老”且“缺乏经验”,多少80后就业者夹在中间进退两难,却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归属。
当80后终于等到“能报名”的公务员后,却心情复杂公务员考试年龄限制的源头,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,当时设定35岁上限的初衷是选拔培养年轻干部,认为超过这一年龄还未进入体制的人才可能不适合培养。这一三十年前制定的标准被原封不动地沿用至今,与当下社会现实已经产生了明显脱节,三十年来,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展开剩余73%2005年,大学毕业生刚刚开始接触诺基亚手机,互联网行业方兴未艾,年轻人充满干劲与希望,考公务员往往被视为保守无趣的选择。彼时,试用期工资1200元的公务员岗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吸引力有限。
而到了2023年,经历多轮裁员后,曾经的"白领"逐渐变成"灵活就业人员",稳定就业成为奢望,当这些人想要进入体制寻求职业安全感时,却发现大多数岗位都标注着"限35岁以下"的警示牌。
可没想到,体制内对80后35岁时关上了门,却在45岁时开起了窗。2025年6月,多个省份公布的公务员招考政策显示,部分岗位的年龄上限已放宽至40岁甚至45岁,这让不少80后看到了希望。
可仔细一看招考细则后,却心情复杂,这些放宽年龄限制的岗位要么要求博士学历,要么限定退役军人,要么位于边远地区如西藏、新疆,普通本科学历的中年人依然很难找到满意的岗位。
可即便如此,2025年国考中35岁以上可报岗位仅占总数的3.7%,其中近八成集中在西部边远地区或定向选调岗位,窗户是开了,但也只开了一小条缝隙,进还是不进?
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,抓住机遇的关键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有人选择抱怨,就有人选择抓住机会,有网友表示:边远地区又如何?对于80后来说,我们这一代人,前半生听到的是“机遇遍地”,后半生听到的是“遍地机关”。
相比之前被彻底拒之门外,如今好不容易有了窗,哪怕是条缝,也没有不抓住机会的道理。而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无论是80后还是其他年龄段的工作者,都逐渐在行业竞争的沉浮中明白了一个道理——没有永远的避风港,只有维持终生学习的能力,才是在机会到来时能抓住他的关键所在。
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互联网大厂,职场不该有“最好的年龄”,只该有“最适合的人才”,无论是公务员招录还是企业招聘,年龄都不应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关键指标。
对于体制内部分岗位招聘开放35岁年龄限制,笔者倒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,正所谓“不破不立”,相信在不远的未来,就业环境能够更加包容多元,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发挥才能的舞台,无论他们35岁、45岁还是55岁。
今日话题: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?
(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发布于:辽宁省忠琦配资-配资操盘推荐网-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-太原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