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科学巨匠钱学森的传奇人生
1955年,一位改变中国科技命运的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。这位被美国海军次长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科学家,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。那么,国家究竟给予了他怎样的礼遇?从他离世时的场景就能看出端倪。
2009年10月31日清晨8时06分,98岁高龄的钱学森在北京与世长辞。新华社随即发布讣告,用一连串沉甸甸的头衔概括了他辉煌的一生:两院院士、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......消息传出,举国同悲。令人动容的是,次日北京突降大雪,仿佛上天也在为这位科学巨擘的离去而哀悼。
展开剩余73%钱学森生前坚决反对之父的称号。1992年他就曾谦逊地表示:导弹研制是千万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的成果,我不过是其中一粒小芝麻。这种虚怀若谷的品格,正是他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。
在航天大院的家中,钱学森的灵堂简朴而庄重。这个居住了半个世纪的老房子,除了门口的警卫,与普通民居别无二致。前来吊唁的人流络绎不绝,花圈多得不得不在室外搭棚摆放。儿子钱永刚感慨: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自发前来。
11月6日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。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到场,三鞠躬后一一慰问家属。当覆盖着党旗的灵柩由三军仪仗队抬出时,现场数万群众无不潸然泪下。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言:在他心里,国为重,家为轻,科学最重,名利最轻。
回望钱学森的归国之路,可谓荆棘密布。1949年,这位麻省理工教授本可享受优渥生活,却毅然决定报效新生祖国。美国当局百般阻挠,甚至将他囚禁在特米诺岛监狱。15天的监禁让他暴瘦30斤,一度失声。直到1955年,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斡旋,钱学森才得以踏上归途。
临行前,面对美国记者再回来的询问,他斩钉截铁地回答:我没有理由再回来。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,道尽了一位科学家的赤子之心。
归国后的钱学森立即投身国防建设。在他的带领下,中国先后实现了导弹、原子弹、人造卫星等重大突破。官方评价称,这些成就将中国国防科技水平提前了至少20年。
生活中的钱学森却格外平易近人。儿子考试失利时,他安慰道:两个4分也很好。这种宽容的教育理念,培养出了计算机专家钱永刚和音乐教育家钱永真。
如今,在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,人们仍能通过一件件展品感受这位科学巨匠的风采。正如网友所言:祖国终将记住那些报效祖国的人。钱学森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,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忠琦配资-配资操盘推荐网-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-太原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