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中泰军演,一架战斗机突然就火了。
主角不是歼-20,也不是歼-16这些当红明星。
而是一架机头刷着大白鼻子的“侧卫”家族老面孔。
它叫歼-11BG,第一次出国就一鸣惊人。
把泰国的鹰狮战机打得没脾气,全程压着揍。
军迷圈瞬间炸了锅:这老树开的新花,咋这么猛?
老将出马其实是没办法
这事儿得从我们空军的家底说起。
歼-20、歼-16、歼-10C这“三剑客”确实顶。
但问题是,我国太大了,天空也太辽阔了。
就算工厂把生产线踩得冒烟,新飞机也没法一夜之间铺满。
可周边呢?四代半战机跟下饺子似的,越来越多。
空中压力摆在这,等不起,也慢不得。
这时候,大家就把目光投向了仓库里那几百架歼-11B。
这批飞机总数有三百来架,最早的也就服役了十几年。
机身骨架好得很,正是壮年,直接退役太浪费了。
可它的脑子和眼睛,也就是雷达航电,确实跟不上时代了。
用着老式的脉冲多普勒雷达,碰上新对手基本就是睁眼瞎。
所以,给这些老伙计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,就成了最划算的选择。
白鼻子里的大学问
歼-11BG最扎眼的变化,就是那个从黑变白的雷达罩。
这可不是为了耍帅,颜色一变,里子全换了。
白色罩子透波性更好,专门伺候里面的新宝贝。
——国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,也就是军迷常说的AESA。
这一换,简直是诺基亚换成了智能手机。
以前一次只能锁定一个目标,现在能同时盯着一群打。
超视距空战的门票,算是稳稳拿到手了。
眼睛亮了,爪子也得跟着换。
现在它能挂我们最牛的霹雳-15远程空空导弹。
射程超过180公里,这是什么概念?
就是你在家喝着茶,就把几百里外的对手给收拾了。
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得看见才能打的刺刀见红模式。
一颗强劲的中国心
雷达武器是外功,发动机才是核心内力。
歼-11BG把原来俄制的AL-31F发动机全换掉了。
取而代之的是两台国产的涡扇-10C,也就是“太行”发动机。
这可是给歼-20准备的备胎,推力、可靠性杠杠的。
换上“中国心”,好处太多了。
劲儿更大,飞得更灵活,也能挂更多弹药。
油耗更省,作战半径和滞空时间都长了一大截。
以后不管是看家护院,还是远程巡逻,底气都更足了。
飞机里头陈旧的航电,也一股脑全扔了。
换上我们自己的一体化系统和数据链。
飞行员操作起来更简单,更安全。
最关键的是,它能完美融入空军的作战网络里,不再是单打独斗。
那根针为啥不拔掉
不过,有意思的是,都改得这么彻底了。
歼-11BG机头那根长长的空速管却留了下来。
要知道,在歼-16和歼-20上,这根“避雷针”早没了。
看着是有点落伍,为啥不一起换了?
这恰恰说明了整个升级项目有多务实。
要拿掉这根管子,就得重新设计机身里的线路。
还得加装一套全新的传感器,费钱、费时、费力。
对一架主要任务是制空的飞机来说,这点隐身收益不值当。
与其花钱搞这些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。
不如把每一分钱都砸在雷达、导弹和发动机这些刀刃上。
目标明确,只求战斗力最大化,这就是中国军工的大智慧。
和俄罗斯最新的苏-35比,歼-11BG的雷达领先整整一代。
光凭这一点,超视距空战就占尽了先机,能先敌发现、先敌开火。
但跟自家的歼-16比,它还是有短板。
主要是娘胎里带的,机体结构强度不够。
这限制了它挂载重型对地弹药的能力。
所以歼-16是啥都能干的“炸弹卡车”。
而歼-11BG的定位很纯粹,就是个“空中格斗士”。
它的任务,就是为歼-16和轰-6K这些大哥扫清天上的障碍。
结语
你想想那个画面,简直就是开着全图打游戏。
天上的空警-500预警机,在400公里外就锁定了对手。
信息通过数据链,“嗖”地一下就传给了歼-11BG。
飞行员甚至都不用打开自己的雷达,从容锁定。
然后在180公里外,轻轻一按,霹雳-15就出去了。
另一边的“鹰狮”飞行员估计都懵了。
雷达告警器响得跟过年放鞭炮似的,却连个鬼影都没看见。
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,就被判定“击落”了。
这已经不是飞机和飞机的单挑了。
这是整个作战体系,对一个节点的降维打击。
歼-11BG的出现,让几百架老飞机满血复活。
用最低的成本,给我们的空中长城补上了一块关键的拼图。
那抹醒目的白色,是老将换新枪的智慧,更是中国空军越来越自信的标志。
忠琦配资-配资操盘推荐网-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-太原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